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(总商会)
Chengdu Fed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
新闻中心>商会动态>成都凉山商会:授人以渔 产业帮扶让凉山群众“旧貌换新颜”>

成都凉山商会:授人以渔 产业帮扶让凉山群众“旧貌换新颜”

信息来源: 四川新闻网 信息发布:宣传处 发布时间:2022年-11月-14日

“万企兴万村 商会在行动”系列报道(二)



对于大多数商会来说,成立商会的最初目的是抱团做产业,优势互补,共同发展,避免恶性竞争。而成都凉山商会的成立,却更像是“同乡互助会”,目的就是回馈家乡。

成都凉山商会会长耿福能解释说:“成都凉山商会就是凉山人在成都经营企业,经商办企业的、和凉山有情结的、关心家乡发展的(企业)。当初成立这个商会目的非常明确,就是要帮扶凉山脱贫。”


1667809238241.jpg



抱着这样的目的,2015年5月2日,36个企业凝聚成了“成都凉山商会”!领头雁,自然就是已在凉山做了十多年帮扶工作的耿福能。“领导们考虑我来任会长,第一个我是凉山本地人,出来比较早,企业在医药企业里面还算有一些知名度。其二就是我们回馈家乡多一点。”耿福能说。

耿福能是从凉山州越西县走出来的企业家,在大山里长大发展,他对“贫穷”深有体会。

“记得小的时候,到了冬天,下雪的时候,小朋友光脚在雪地里面跑,踩在雪地里就有红的印,红的印是什么,他的脚要裂开呀,红的白的就非常的显眼了,当时在凉山住惯了也不觉得,后来长大了一到城里面了一看,那个差别就很大了。”耿福能回忆道。

1974年,耿福能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。八九十年代,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大凉山深处,耿福能决定开始创业,看能否找到一条路帮助乡亲们脱贫。

一番折腾,耿福能想起了儿时跟着父辈上山挖药材的经历,他想:要不开个中药材收购门市,自己少赚点,多给乡亲们一些优惠。于是,“好医生”集团的雏形便从一个小小的店铺起航了。“一开始就是一个门店,逐渐发展,再到成都再到昆明。”

在多年的收购药材的过程中,耿福能发现:村民们挖来的野生药材的品种和品质都不能得以保证。“挖药的质量不可控,中药材的品种比较多,我记得凉山有1800多种野生的药材资源。”耿福能说。

既然野生中药材的品质没法得到保障,那是否能在家乡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呢?毕竟,这里自然资源丰富,是标准的“绿水青山”,如果种植业发展起来,这里可以变成“金山银山”呀!


1667809254808.jpg


萌发这个念头的时候,好医生集团已经有了医药工业,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,耿福能决定行动起来!于是,在布拖县委、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耿福能带领好医生集团的员工们,开始在布拖县研究试种附子,采取“公司+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组织模式,按照“提供良种、负责技术培训、种出来的药材实行保底价收购”的创新方式推广种植,最大限度降低种植户的风险。

可是,推广最初,对于习惯了“刀耕火种”的村民们来说,种中药可不如种荞麦、种土豆来得实惠!

耿福能笑道:“刚开始村民们没尝到甜头肯定不配合。药材不比其他的,卖不掉就没办法了,它不像粮食,粮食卖不出去还可以作饲料。”

于是,耿福能让村民们试种一小块地,并且手把手教授他们种植方法。到了年底收购的时候,他将沉甸甸的现金直接给到村民手上,这下子,村民们有了积极性,开始扩大种植规模。而好医生集团则负责把好“选种”关,并定期派种植专家去各村各户指导技术。

“有金银花、有大黄、有木香……发展上规模的,附子上规模了。”哪个村种了什么,哪种中药种得好,哪里的中药品质需改进……耿福能都是如数家珍。截至2021年,布拖县乐安镇、特木里镇、木耳乡3个乡镇的13个村,种植的附子、川续断、大黄等中药材品种已达到8400亩,采挖的中药材,均按超过保底价的市场价全部收购,带动了30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致富。“像有些村民种中药材的川附子,一亩地种得好的要收七八千,甚至有些过万。”


1667809272655.jpg


2020年,布拖县已全面脱贫,而耿福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:从最初收购药材的小店铺到初加工车间,再到投资兴建国内最大的附子GMP饮片生产厂,他在凉山州境内建立了9家企业,为凉山地区本地居民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,许多农村青年掌握了发家致富的一技之长,成为了致富带头人;偏远山区员工进入了现代化企业,接受了职业教育、积累了技术经验、创造了劳动成果,思想解放了,生活习惯改变了,文明素质提升了,真正实现了“扶贫要扶智,帮人要帮心。”

如今,村民们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无论从生活条件到精神面貌,村民们可谓是有了“一步跨千年”的巨变。

耿福能说:“村民原来住的房子,人畜共居,你走进他的院子,我们穿的皮鞋,走下去,粪水就往皮鞋里冒;15瓦的灯泡,那个线全部是黢黑的,你要再找一样有点现代气息的物件,你找不到。十年前是看不到新的村庄的,看不到路的变化,如今一眼望去,漫山遍野新的村庄,从外貌上给人第一印象:凉山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当然,近距离的接触我们的老百姓,能看到每个人的微笑,发自内心地说‘共产党好!’”

现在,就算村民们已经非常信任好医生集团了,但是,耿福能这个董事长还保持着每年亲自去村里几次的习惯。“每年我是要去三次,第一次是种的时候;第二次是田间管理的时候,要赠送他肥料;第三次采收的时候。每年我去了,老百姓心里面就能有积极性,如果不亲自去,他们可能就会担心耿老板没来收,万一明年种出来卖不掉呢。”
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耿福能深知这个道理,因此,从一开始扶贫,他便选择了“技术帮扶”的形式。“我不赞同拿现金给他们,他们自己挣的钱,自豪!他就会规划怎么花这个钱,他要想着培养子女,我们从帮扶开始,他们的第二代就基本没有在原村了,他们的小孩都考上中专、考上大学,我们帮扶的村支书的儿子考上本科,火灯村的后辈们就出来了,所以他们会谋划怎么让自己的子女出来读书。”耿福能很开心村里有如此大的变化。

在好医生集团对口帮扶的布拖县火灯村里,一提起耿福能,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,连说“好人”!而在耿福能看来,自己跟村民之间,并不是单一付出的关系,而是双向奔赴的感情。“其实我们是相互帮衬,他们帮我们解决优质原料的问题,我们有好的药材投料,生产出来的药的品质就好。”耿福能说。

这么多年来,耿福能建立中药材种养殖、加工生产、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已累计投入5亿多元,通过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形式,推动了凉山州民族地区的移风易俗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他个人已先后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”、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等称号,同时,他还是第十二届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2017年3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,听取了耿福能汇报的中药材产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成效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“中医药大有可为,好好干!”总书记的鼓励和叮嘱,更加坚定了耿福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。

“现在我们在试点搞成园区,用机械化耕种,减轻村民们的劳动强度,增加他们的收入,这就和过去的简单的帮扶不一样了,所以我们在布拖已经开始在试点。”耿福能说。


1667809332637.jpg


众人拾柴火焰高

商会成员扶贫方式各有千秋

在会长耿福能的带动、影响和号召下,成都凉山商会50%以上的会员单位都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“万企兴万村”战略行动中:发展特色产业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修建房屋、农副产品销售、捐款捐物、捐资助学……均取得了显著成绩,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称赞。

成都凉山商会常务副秘书长谢芳福告诉记者:“成绩突出的有凉山公路建设有限公司,他们在凉山八个县为当地群众修建通村、通组、通户道路,修建沟渠引水工程,解决群众吃水问题。该公司董事长、成都凉山商会常务副会长韩春同志经常深入一线组织指挥、检查督导,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程的建设任务。这是一家,还有第二家比较典型的,成都凉山商会常务副会长胡建勇领导的胡众集团,在凉山、甘孜、阿坝三州地区的十多个县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副土特产品,这些土特产品集中在他们成都的销售门店里销售,解决了这三个州三千多户农民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。第三家是凉山州朝扬新农村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,他们在凉山州的4个县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中药材,带动了5000多户贫困农户增收致富,跨进了乡村振兴光明大道。”

在过去,“衣锦还乡”,是每个在外打拼的游子的目标。但如今,这个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——就算身在他乡也要心系故乡,用切实的行动,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,“大家的日子都过好了”,那才是真正的“衣锦还乡”。